工程项目管理多种模式全解析及适用场景指南

访问量: 131
AI导读:了解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发展吗?从传统的DBB到现代的EPC与BIM技术支持,本文深入探讨了多种管理模式及其特点。根据项目规模、复杂度和业主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尽在这篇精选摘要!

探索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多样化模式:深入剖析各模式的适用场景-引瓴数智

一、引言

在当下我国飞速发展的建设热潮中,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正经历着持续的变革与演进。这一管理模式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贯穿于项目规划至交付的整个流程,涵盖了众多参与方的协作与配合。深入了解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对于提升项目效率、削减成本以及保障工程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对于建设单位、施工企业以及其他相关方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

二、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一)设计 - 招标 - 建造(DBB)模式

DBB模式是我国较为传统且广泛采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中,项目建设进程被划分为设计、招标和建造三个核心阶段。首先,设计阶段,业主会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开展项目设计工作,设计单位依据业主的需求及相关规范,绘制详尽的工程图纸并制定技术规格说明书。此阶段要求业主与设计单位保持密切沟通,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契合业主的功能需求和预算限制。

进入招标阶段,业主依据设计文件编制招标文件,向潜在承包商发出招标邀请。承包商则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内容包括报价、施工方案及工期计划等。业主通过评标选出中标承包商。在此过程中,公平竞争为首要原则,旨在确保选出最合适的施工队伍。

建造阶段,中标承包商会依照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展开工程施工。施工期间,承包商负责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业主则会聘请监理单位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承包商依约履行义务。DBB模式的优点在于各阶段界限明晰,专业化程度高。设计单位专注设计,承包商专注施工,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但其亦存在缺陷,如项目周期较长,设计和施工分离可能导致设计变更频繁,进而增加成本和延误工期。

(二)建设管理(CM)模式

CM模式可分为代理型CM模式和风险型CM模式。在代理型CM模式下,CM单位仅作为业主的代理人,提供项目管理服务,如协助业主进行项目策划、组织招标、协调各方等。CM单位不承担工程费用超支的风险。而在风险型CM模式中,CM单位不仅提供项目管理服务,还需承担一定的工程风险,例如与分包商签订保证最大工程费用(GMP)合同,若实际工程费用超出GMP,CM单位需承担超出部分的费用。

CM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够实现设计与施工的部分重叠,从而缩减项目总工期。CM单位在项目早期便介入,凭借其施工经验对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后期施工变更的可能性。然而,该模式对CM单位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且业主需对项目管理有一定参与度,否则可能出现协调不畅的状况。

三、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一)工程总承包(EPC)模式

EPC模式是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推广的一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承包商承担着整个项目的设计(Engineering)、采购(Procurement)和施工(Construction)任务,即所谓的“交钥匙”工程。EPC承包商自项目初步设计始,直至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交付使用,均肩负全部责任与风险。

对业主而言,采纳EPC模式能够简化项目管理流程,减轻协调工作量。业主仅需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及关键节点加以控制,将大部分具体工作交由EPC承包商。EPC承包商凭借整合资源的优势,能够在设计阶段便兼顾采购与施工需求,进行优化设计,防止设计、采购和施工之间的脱节。譬如,在设计阶段就依据市场上设备的供应情况及施工工艺的要求进行调整,以提升项目的整体效益。然而,EPC模式对承包商的综合实力要求颇高,要求其具备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能力。倘若承包商能力不足,或许会导致项目出现质量缺陷、成本超支或工期延误等问题。

另外,在EPC模式下,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合同关系更为紧密。合同条款涵盖了项目的诸多方面,诸如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工期安排、付款方式等。鉴于承包商承担了更多的风险,故而在合同谈判时,承包商需对项目展开充分的风险评估,合理确定合同价格与风险分担机制。

(二)项目管理承包(PMC)模式

PMC模式指的是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PMC承包商通常由具备丰富项目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公司来担任。在项目前期,PMC承包商辅助业主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定义、项目融资方案策划等工作。在项目实施阶段,PMC承包商承担着项目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工作,涵盖工程招标、合同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

PMC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专业项目管理公司的优势,提升项目管理水平。PMC承包商能够借助其广泛的资源网络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为项目提供卓越的管理服务。同时,由于PMC承包商独立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能够更为客观地进行决策和协调工作。但使用PMC模式亦需业主支付较高的项目管理费用,并且业主需要对PMC承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以确保其依照业主的利益开展相关工作。

(三)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支持下的项目管理模式

BIM技术的出现为工程项目管理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BIM是一个数字化的三维模型,它整合了建筑物的各类信息,涵盖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功能信息等。在BIM技术支持下的项目管理模式里,各个参与方能够基于同一个BIM模型展开协同工作。

在项目设计阶段,设计师能够运用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及时察觉设计中的冲突问题,例如管道与结构的碰撞、电气线路与通风管道的碰撞等,以此优化设计方案,降低设计变更的概率。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能够依据BIM模型进行施工模拟,制定更为合理的施工计划,涵盖施工顺序、施工进度、资源分配等方面。同时,BIM模型还可用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如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例如,通过在BIM模型中设定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对施工人员进行预警提示。此外,业主能够利用BIM模型进行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直至运营维护,实时掌控项目的进展状况及各类信息。

尽管BIM技术支持下的项目管理模式具备诸多优势,但当下在我国的应用尚面临一些挑战,如BIM软件的兼容性问题、相关标准规范的缺失、人员的培训及技术普及等。不过,伴随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推广,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四、如何选择适合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一)项目规模

对于小型项目,传统的DBB模式或许就能够满足需求。毕竟小型项目相对简单,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难度不大,DBB模式的专业化分工能够有效地完成项目建设。然而对于大型复杂项目,如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型工业项目等,EPC模式或PMC模式或许更为适宜。这些模式能够整合资源,减少协调环节,应对项目的复杂性和大规模性。

(二)项目复杂度

倘若项目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交叉、新技术的应用或者特殊的工艺要求,那么具备较强整合能力和技术协调能力的模式,如EPC模式或BIM技术支持下的项目管理模式就会更具优势。例如,在一些高科技厂房建设项目中,需要集成多种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复杂的工艺流程,EPC承包商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开展一体化设计和施工。而对于相对简单、常规的项目,DBB模式或CM模式可能就足够了。

(三)业主能力和需求

倘若业主自身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可能更倾向于选择DBB模式或者CM模式,如此业主能够在项目中保持较高的控制权。但如果业主期望简化项目管理流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项目的战略决策和最终成果验收上,那么EPC模式或PMC模式或许会是更好的选择。此外,业主对项目的时间要求、质量要求、成本控制要求等也会影响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比如,倘若业主对工期要求非常紧迫,EPC模式或采用BIM技术进行进度优化的项目管理模式可能更能满足需求。

(四)市场环境

当地的建筑市场发育程度、承包商的综合实力、相关法律法规等市场环境因素也对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在建筑市场比较成熟、承包商能力较强的地区,EPC模式和PMC模式或许更容易推行。因为有足够的合格承包商能够承担起这些任务。

立即免费体验工程项目管理的最佳实践,提升您的项目效率和质量!

引瓴数智是一家专注于一物一码领域的全链数字化运营服务商,致力于提供全面且专业的一物一码系统解决方案。其涵盖从产品赋码、数据采集与管理、扫码应用到营销活动策划等一系列与一物一码相关的服务内容。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企业实现产品的精准追溯、防伪防窜、互动营销等功能,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构建起完整的一物一码数字化体系,以助力企业借助一物一码实现商业价值的大幅提升,推动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
引瓴数智公众号二维码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