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预算绩效管理:关键环节全解析,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一、企业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
企业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围绕预算展开的全面管理体系,涉及资源分配、运营活动及战略目标实现。其不仅局限于预算的制定,更是一个涵盖预算编制、执行、监控、调整及评价等多个阶段的动态过程。
于预算编制之际,企业需结合战略目标、市场环境及内部资源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与方案。如一制造企业在制定次年预算时,须考量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及自身产能扩充等状况。这就要求企业各部门协同合作,销售部门提供市场预期销量数据,生产部门预估生产成本,财务部门则综合各方信息来制定包含收入、成本、费用等各项内容的预算草案。
二、预算编制环节的关键要素
1. 目标设定
企业的预算目标须与战略目标紧密关联。倘若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未来三年内扩大市场份额,那么预算目标就应体现在增加营销投入、提高产品产量或者拓展新的销售渠道等方面的预算安排上。同时,预算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过于激进,以免导致无法实现而打击员工积极性。比如,某互联网企业计划在新的一年里用户增长 50%,这个目标既要基于市场潜力评估,也要考虑到自身推广能力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2. 数据收集与分析
精准的数据为预算编制提供基础。企业需搜集内部历史数据,如过去几年的销售额、成本构成、费用明细等,还要关注外部市场数据,包括行业平均增长率、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剖析,能够发现趋势性规律,为预算编制提供依据。比如,一家连锁餐饮企业通过分析过去的销售数据发现,每年夏季某些菜品的销量会明显降低,冬季某些热饮的销量会大幅上升,在编制预算时就可以据此调整不同季节的食材采购量和饮品研发投入。
3. 全员参与
预算编制不应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各部门对自身的业务最为了解,他们能够提供最贴近实际的预算信息。比如,研发部门知道新产品研发所需的资金和时间周期,人力资源部门清楚人员招聘和培训的成本,只有各个部门积极参与预算编制过程,才能使预算更加科学合理。
三、预算执行中的管理要点
1. 资源分配与控制
预算确定后,便涉及到资源的分配。企业要按照预算计划将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分配到各个部门和项目中。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资源的使用,避免浪费和超支。例如,在一个工程项目中,预算规定了特定设备的采购金额,如果实际采购时超出预算,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批流程,查明原因是市场价格波动还是内部管理不善。
2. 流程优化
预算执行过程也是检验企业业务流程是否高效的时机。倘若发现某个环节的预算执行总是出现问题,如费用超支或者进度延迟,就需要思考对该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比如,企业的采购流程如果过于繁琐,可能导致采购成本增加和交货期延长,影响预算执行效果,这时就需要简化采购流程,提升采购效率。
3. 沟通与协调
在预算执行期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因为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相互关联,一个部门的预算调整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部门。比如,销售部门如果未能达到销售预期,可能会导致生产部门库存积压,这就需要双方及时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如调整生产计划或者加大促销力度。
四、预算监控的重要性及方法
1. 为何要进行预算监控
预算监控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保证企业的运营活动按计划进行。倘若没有有效的预算监控,企业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偏离预算目标,等到问题严重时才发现已经难以挽回。比如,一家服装企业在预算监控中发现某个季度的营销费用超支,通过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减少不必要的广告投放,能够避免对全年利润目标产生过大影响。
2. 监控方法
(1)定期报表分析:企业能够要求各部门定期提交预算执行情况报表,财务部门对这些报表进行分析,对比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的差异。比如,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收入、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对比分析。
(2)关键指标跟踪:确定一些与预算目标密切相关的关键指标并进行跟踪。如对于制造业企业,产品合格率、库存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都是重要的关键指标。倘若产品合格率下降,可能会导致成本上升和客户满意度降低,影响预算执行效果。
(3)现场检查:对于一些重大项目或者重点部门,可以进行现场检查,了解实际的工作进展和资源使用情况。比如,对正在建设的新厂房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查看工程进度、材料使用、人员配备等是否契合预算要求。
五、预算调整的原则与流程
1. 调整原则
(1)必要性原则:预算调整必须是必要的,不能因为局部的小偏差就轻易调整预算。只有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市场出现突发状况(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很多企业的经营造成巨大影响)或者企业内部战略方向改变时,才考虑预算调整。
(2)合理性原则:调整后的预算要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发展战略。比如,不能因为某个部门想增加自身的费用预算就随意调整,而要从企业全局角度考虑该调整是否合理。
(3)谨慎性原则:预算调整要谨慎进行,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审批流程。因为频繁的预算调整会破坏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企业内部的管理秩序。
2. 调整流程
(1)提出申请:由需要调整预算的部门或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调整的原因、调整的具体内容以及对其他部门和企业整体目标的影响。
(2)审核评估:财务部门收到申请后,对其进行初步审核,分析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然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评估,如涉及到销售预算调整可能需要市场部门参与评估,涉及到生产预算调整可能需要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参与。
(3)决策审批:根据审核评估的结果,报企业高层领导进行决策审批。如果调整金额较大或者对企业战略影响深远,可能需要经过董事会等更高层级的决策机构审批。
(4)通知执行:一旦预算调整获得批准,要及时将调整后的预算通知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并按照新的预算执行。
六、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1. 评价内容
(1)目标完成情况:主要考察企业是否达到了预算设定的目标,如收入目标、利润目标、市场份额目标等。比如,一家软件企业预算年度的销售收入目标是 1 亿元,如果实际完成了 1.2 亿元,说明在收入目标完成方面表现较好。
(2)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是否高效。比如,计算单位产品的成本消耗是否低于预算标准,人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如何等。
(3)预算执行准确性:对比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计划的偏差程度,包括收入、成本、费用等各项预算指标的偏差情况。如果偏差过大,需要分析是预算编制不合理还是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2. 评价方式
(1)定量评价:通过具体的数值指标进行评价,如计算财务比率(毛利率、净利率、资产负债率等)、业务指标(产量、销售量、客户数量等)与预算目标的差异率。这种评价方式客观、准确,能够直观地反映预算绩效情况。
(2)定性评价:结合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比如,评估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等。定性评价可以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预算绩效。
七、企业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1)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全面的预算绩效管理,企业能够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
立即免费体验企业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解析,助力您的企业实现更高效、更科学的财务管理!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