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算管理简史:从古至今的蜕变之路
一、古代中国预算管理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完整预算管理体系,但已有一些预算管理的雏形初现端倪。
1.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国家财政收支已有初步规划。例如,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对土地收入和赋税征收有初步规定。诸侯需向周天子进贡,这可视为原始的财政资源分配与上缴方式。官府对各项收支进行简单记录,为后续财政管理奠定基础。
2. 秦汉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和赋税制度。国家大规模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工程建设,如修筑长城,这要求对财政收支进行更精细的规划。汉代继承并发展秦代制度,赋税种类增多,官府注重财政收支统计和核算,每年总结上一年的收支情况,并据此调整下一年的预算安排。
3. 唐宋时期
唐朝经济繁荣,财政管理更复杂完善。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体现了预算管理理念进步。唐代设立户部负责财政事务,制定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规划。宋朝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财政收入来源多元化,建立严格审计制度,确保预算执行准确性。
4. 明清时期
明代初期,朱元璋整顿财政,建立黄册和鱼鳞图册制度,详细登记人口和土地情况。明代的户部在预算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统筹安排全国财政收支。但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导致预算管理混乱,清朝沿袭明代制度,晚清时期受西方列强入侵和社会变革冲击,传统财政预算管理模式被打破。
二、近代中国预算管理的变革与探索
1. 晚清时期的预算变革尝试
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尝试进行预算制度改革。洋务运动期间,学习西方预算管理制度。1908年颁布《清理财政章程》,试图全面清查和编制全国财政预算,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财政管理向近代预算管理转型,但改革未能有效实施。
2. 民国时期的预算管理发展
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致力于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
(1)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制定《会计法》等法规,但因政治动荡、军阀割据,预算管理难以推行。各军阀截留税款,破坏财政预算秩序。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推动预算管理改革,借鉴西方理论和方法,建立预算编制、审核和执行体系。设立主计处等机构负责预算工作,加强地方财政控制。但受国民党腐败和战争影响,后期预算管理混乱,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扩大,预算失去调控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预算管理发展历程
1. 建国初期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预算管理(1949 - 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预算管理呈现计划经济特征。
(1)统收统支阶段(1949 - 1952年)
建国初期实行统收统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财政收入集中于中央,统一安排支出。这一时期预算管理主要为满足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如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快速恢复。
(2)分类分成阶段(1953 - 1978年)
1953年开始实行分类分成预算管理体制,根据税种和收入来源在中央和地方间划分。地方有一定财政自主权,围绕国家五年计划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但预算管理灵活性较差,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2. 改革开放后的预算管理改革(1978年 - 至今)
(1)放权让利阶段(1978 - 1993年)
改革开放后实行放权让利财政政策,扩大地方财政收支权限,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激发地方和企业活力,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企业发展壮大。
(2)分税制改革阶段(1994年 - 至今)
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明确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改革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规范财政关系。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等方法,提高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预算监督机制,如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构建(近年来)
致力于构建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强调预算公开透明,政府部门依法公开预算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关注资金使用效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估,调整资金投入或改进项目管理方式。预算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效率。
四、中国预算管理发展的意义与启示
1. 意义
(1)对国家治理的意义
预算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预算管理能合理配置资源,保障各项事业发展,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通过预算安排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2)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良好预算管理能调节经济运行,在经济衰退时采取扩张性预算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预算政策。预算管理完善可吸引投资,投资者更愿意在财政管理规范、预算透明的国家或地区投资。
2. 启示
(1)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中国预算管理发展史表明,必须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革预算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立即免费体验:[点击这里](%E9%93%BE%E6%8E%A5)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