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掌握其要领,助力企业高效运营
如何有效管理成本费用
一、成本费用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费用管理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首先,高效的成本费用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在销售额恒定的情况下,成本越低,利润便越高。以制造业为例,若能降低原材料或生产能耗成本,产品利润空间将显著提升。
其次,成本费用管理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从而吸引更多客户,扩大市场份额。例如,电商平台通过优化物流成本,能以更低价格提供商品,相较于物流成本较高的平台更具竞争优势。
再者,合理的成本费用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经济不景气或市场波动时,成本控制良好的企业更能应对危机。它们可利用节省的资金进行转型、研发或维持运营,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
二、成本费用的分类
(一)按经济用途分类
1. 生产成本:直接与产品生产相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直接材料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如汽车制造中的钢材、电子设备生产中的芯片等。直接人工指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及福利。制造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如车间设备折旧、水电费、管理人员薪酬等。
2. 期间费用:与产品生产无直接关联,而是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为经营活动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是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广告宣传费、销售人员差旅费等。管理费用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如办公费、管理人员工资等。财务费用是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益等。
(二)按成本习性分类
1. 变动成本:随业务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生产越多,耗费越多,成本越高。再如按销售量提成的销售人员佣金,销售量越大,佣金支出越多。
2. 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和业务量范围内,总额保持不变的成本。如企业租用的办公场地租金,无论生产或销售数量多少,租金固定。但从单位成本角度看,业务量增加,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个单位产品上的金额逐渐减少。
三、成本费用管理的流程
(一)成本费用预算编制
1. 目标设定:企业依据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确定成本费用控制总体目标。如一家计划扩大市场份额的企业,设定成本费用增长率低于销售收入增长率的目标,以确保利润增长。此目标既要具挑战性,又要可实现。
2.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过往成本费用数据,包括不同部门、项目的支出情况,并分析外部市场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如原材料价格走势、行业平均薪酬水平等。如服装制造企业关注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及同行业劳动力成本情况。
3. 预算编制方法:可采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方法。零基预算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影响,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分配资源。如新成立项目组采用零基预算规划成本费用。滚动预算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调整预算,贴合实际情况。如企业按季度滚动预算,每过一个季度根据执行情况调整后面几个季度预算。
(二)成本费用核算
1. 确定核算对象:生产企业以产品品种、批次或生产步骤作为核算对象。如家具制造企业分别核算实木桌椅和板式桌椅的成本,以掌握成本构成,便于定价和成本控制。
2. 选择核算方法:常见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品种法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企业;分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如定制服装企业;分步法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如钢铁企业。正确选择核算方法能保证成本核算准确性。
3. 成本归集与分配:将与核算对象相关的成本费用归集,然后按分配标准分配到各核算对象。如车间共同使用的设备折旧费用,按产量、工时等分配到不同产品成本中。
(三)成本费用分析与控制
1. 差异分析:比较实际成本费用与预算成本费用差异。实际成本高于预算成本,需找出原因。如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效率低下或管理费用超支等。对于有利差异,也要分析是偶然因素还是可持续保持的因素。如某产品实际生产成本低于预算,可能因找到更便宜的原材料供应商,若供应关系稳定,可在后续生产中继续利用。
2. 成本控制措施:针对成本费用超支,可采取多种措施。采购环节,通过招标、谈判等方式获取优惠原材料采购价格;生产环节,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如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模式,消除不必要的库存和生产环节浪费,有效降低成本;管理方面,精简机构,降低管理费用,加强内部控制,防止不合理费用支出。
四、成本费用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目标成本管理
1. 目标成本设定:基于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确定目标售价,减去期望利润确定目标成本。如手机预计市场售价为3000元,企业期望获得500元利润,目标成本为2500元。此方法促使企业从设计阶段考虑成本控制,而非生产过程。
2. 成本分解:将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各组成部分或生产环节。如手机将2500元目标成本分解到芯片、屏幕、电池等零部件及组装、测试等环节,明确各部分成本控制目标,便于各部门或供应商按目标管理成本。
(二)作业成本管理
1. 作业认定:识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作业,如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验等。每项作业消耗资源并产生成本。如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焊接作业消耗设备、电能及工人劳动力等资源。
2. 成本动因分析:确定导致作业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即成本动因。如质量检验作业,检验产品数量是成本动因,数量越多,成本越高。通过分析成本动因可精准控制成本。如发现某生产批次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质量检验成本增加,企业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检验成本。
(三)标准成本管理
1. 标准成本制定:根据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状况,制定产品标准成本,包括直接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如机械制造企业分析生产工艺等因素,确定零件直接材料标准用量为5千克、标准单价10元/千克,直接材料标准成本为50元。
2. 成本差异计算与分析:计算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原因。如实际生产零件时直接材料实际用量为6千克、实际单价9元/千克,直接材料用量差异=(6 - 5)×10 = 10元(不利差异)
立即免费体验成本费用管理的魅力,开启高效财务管理之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