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如何携手并进又相互牵制?
绩效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全面解析与深度探讨
一、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管理是企业或组织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
(一)绩效计划制定
这是绩效管理的起始点。在这个阶段,管理者需要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将其分解为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具体目标。例如,一家制造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市场占有率10%,那么生产部门可能就会被设定提高生产效率15%的目标,销售部门则是增加销售额20%等。同时,还需要明确达成这些目标的衡量标准,如生产效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来衡量。这就像是给每个员工画了一张清晰的“地图”,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努力。
(二)绩效辅导沟通
在员工朝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管理者不能袖手旁观。管理者需要定期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等。比如,一名员工在完成销售任务时,发现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导致客户流失严重。管理者此时可以与员工一起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分享自己的经验,提供资源支持,帮助员工调整销售策略。这种辅导沟通就像在员工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给予指引和加油打气。
(三)绩效考核评价
到了一定的周期,通常是月度、季度或年度,就需要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价。这包括按照预先设定的衡量标准,对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量化评估,以及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进行定性评估。例如,对于销售人员,除了看销售额是否达标,还要看他在开拓新客户、维护老客户关系方面的表现。考核评价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
(四)绩效结果应用
绩效考核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绩效结果的应用非常广泛,最直接的就是与薪酬挂钩,高绩效的员工得到更多的奖金或者晋升机会,而低绩效的员工可能面临扣减奖金甚至调岗等情况。此外,绩效结果也可以用于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针对绩效薄弱环节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提升能力。
(五)绩效目标提升
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绩效目标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提升。当企业的技术升级后,生产部门的效率目标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市场扩大后,销售部门的销售额目标也应相应增长。这就形成了绩效管理的一个完整循环,不断推动组织向前发展。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预算绩效管理是绩效管理在预算管理中的延伸和细化。它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一)内涵
预算绩效管理涵盖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和结果应用等全过程。在预算编制阶段,就需要考虑绩效目标,确保预算资金的分配与预期的绩效产出相匹配。例如,政府部门在编制教育预算时,就要明确投入这笔资金后,能够提高多少入学率、提升多少教学质量等绩效目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跟踪监控是否按照预定的绩效计划使用资金。如果某个学校在执行教育预算时,原本计划用于购买教学设备的资金被挪作他用,这就不符合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在预算监督环节,要确保绩效目标不被偏离,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预算评价则是对预算执行后的绩效成果进行评估,最后将评价结果应用于下一轮预算编制的优化等工作。
(二)意义
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使有限的资金流向最能产生效益的项目和领域。对于企业来说,能够避免资金浪费在低效的业务板块,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有发展潜力、能带来高回报的项目上。例如,一家科技企业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发现,研发部门的某个项目虽然投入巨大但成果寥寥,于是减少对该项目的预算投入,转而加大对另一个前景更好的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
2. 增强责任意识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一旦纳入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就必须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负责。这促使部门负责人和员工更加谨慎地对待预算资金的申请和使用,因为他们知道每一笔钱都需要产生相应的绩效。例如,政府的某个公共服务部门,如果不能按照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就可能面临预算削减的风险,部门人员也可能受到问责。
3. 提升决策科学性
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大量关于预算执行和绩效成果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后续的预算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决策者可以根据过去项目的绩效情况,准确判断哪些项目值得继续投入,哪些项目需要调整或取消。例如,企业在决定是否扩大某个产品线的生产规模时,可以参考该产品线以往预算执行中的绩效数据,如产品的市场销量、利润率等,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三、绩效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
(一)相辅相成
绩效管理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方向和框架。绩效管理中的目标设定、评估标准等可以直接应用于预算绩效管理。例如,企业的总体绩效目标是提高盈利能力15%,那么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就可以根据各个部门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贡献来分配预算资金,并设定相应的绩效指标。反过来,预算绩效管理为绩效管理提供了资源保障。只有合理安排预算资金,确保各项绩效目标所需的资源到位,绩效管理才能顺利实施。比如,人力资源部门想要开展员工培训以提升员工绩效,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预算资金支持,培训计划就无法有效实施。
(二)相互制约
在实际操作中,绩效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绩效管理的目标设定过高,超出了预算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预算绩效管理就会面临压力,可能导致预算超支或者为了控制预算而牺牲绩效质量。例如,销售部门设定了过高的销售额增长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需要大量的市场推广费用,若预算无法满足,则要么降低目标,要么在有限预算下无法达到预期的绩效。反之,如果预算绩效管理过于严格,过度压缩预算,也会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使得员工缺乏必要的资源来达成绩效目标。
四、绩效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步骤
(一)绩效管理的实施步骤
1. 明确组织战略目标
这是绩效管理的基础。组织的高层管理者需要确定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例如,一家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可能是成为行业内用户体验最佳的平台,或者在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等。
2. 分解目标到部门和岗位
将组织的战略目标按照组织架构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以刚才提到的互联网企业为例,产品部门的目标可能是优化产品界面和功能以提升用户体验,技术部门的目标是开发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等。同时,要明确每个部门和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如产品部门的界面友好度评分、技术部门的算法准确率等。
3.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确定评估绩效的方法、频率和主体等。评估方法可以包括定量评估(如业绩数据)和定性评估(如上级评价、同事互评等);评估频率可以是月度、季度或年度;评估主体可以是上级领导、同事、下属甚至外部客户等。例如,对于客服岗位,可以采用客户满意度调查(外部客户评估)、主管评价(上级领导评估)和同事之间互相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4. 进行绩效辅导与沟通
管理者要定期与员工进行一对一的绩效辅导沟通,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中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支持。同时,也要鼓励员工反馈工作中的困难和想法,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例如,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员工与管理者的绩效沟通会议。
5. 绩效结果反馈与应用
将绩效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员工,让他们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措施,如发放奖金、晋升、调岗等,同时利用结果为员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