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体制全面解析:你不可不知的利弊!
《各种预算管理体制利弊全解析》
一、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等。一个良好的预算管理体制有助于合理分配财政资源、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不同预算管理体制的利弊。
二、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统收统支预算管理体制的内涵
统收统支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全部上缴中央,地方的财政支出也由中央统一拨付。地方政府几乎没有财政自主权,一切财政事务都按照中央的指令进行操作。
(二)优点
- 1. 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
在国家建设初期或者面临重大危机时,这种体制能够将全国有限的财力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到关键项目上,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建设等。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统收统支体制可以有效调配资源,快速恢复国民经济中的一些重要产业部门。
- 2. 宏观调控能力强
中央政府能够对全国的财政收支进行精准控制,确保财政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一致性实施。这对于稳定物价、平衡地区间发展差异等有着积极意义。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统收统支避免了地方过度投资或消费导致的经济失衡。
(三)缺点
- 1. 抑制地方积极性
地方政府缺乏财政自主权,无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财政支出和开展适合本地特色的建设项目。长此以往,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地方有一些小型的民生改善项目,由于需要层层上报审批,往往难以快速推进。
- 2. 信息传递成本高
地方财政收支的所有信息都要汇总到中央,而中央在做出决策后又要将指令层层下达。这个过程中信息容易失真,并且传递速度慢,会影响财政资金的及时分配和使用效率。比如地方的一些紧急财政需求可能因为繁琐的信息传递流程而得不到及时响应。
三、分成制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成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涵
分成制是指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财政收入的体制。可以分为固定比例分成和分类分成等多种形式。地方政府在获得相应比例的财政收入后,可以自主安排一部分财政支出。
(二)优点
- 1. 一定程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与统收统支相比,地方政府能够得到一部分财政收入用于本地建设,这使得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时有了一定的动力。例如地方可以将分得的财政收入投入到当地的教育、卫生等事业中,以提升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 2. 兼顾中央与地方利益
通过合理确定分成比例,可以在保障中央财政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地方财政的基本需求。这样既有利于中央实施全国性的战略规划,又能让地方在自身发展中有一定的财政资源支持。例如在税收分成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税种的特点进行合理分配。
(三)缺点
- 1. 分成比例确定困难
如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成比例是一个难题。如果分成比例偏向中央,地方可能觉得自身利益受损,积极性受挫;反之,如果偏向地方,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就会被削弱。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分成比例满足各地的需求。
- 2. 易引发地方短期行为
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分成收入,可能会过度关注那些短期内能够带来大量财政收入的项目,如过度开发资源型产业,而忽视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这对地方乃至全国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四、包干制预算管理体制
(一)包干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涵
包干制是在划分收支的基础上,地方对其财政收支实行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体制。地方在完成规定的上缴任务或在中央补助数额既定的情况下,有权自行安排财政支出。
(二)优点
- 1. 极大地调动地方积极性
地方政府对本地的财政收支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财政计划。地方政府会更加积极地发展本地经济,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增加可以由地方自行支配,这有助于激发地方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例如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在包干制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财政结余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本地经济的腾飞。
- 2. 促进地方财政自我约束
由于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地方政府会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节约和合理使用。地方会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例如地方政府会对公共项目进行严格的成本效益分析,以确保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
(三)缺点
- 1. 地区间差距可能拉大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强,在包干制下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发展,从而进一步拉开与落后地区的差距。落后地区可能因为财政收入少,难以满足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在包干制下,由于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缓慢。
- 2. 中央财政调控能力受限
地方包干后,中央财政收入相对固定,在面对一些全国性的重大项目或宏观调控任务时,中央财政可能会捉襟见肘。同时,地方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完全配合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五、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涵
分税制是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它将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同时,在明确事权的基础上,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
(二)优点
- 1. 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
通过分税制,清晰界定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收入来源和支出责任。这有助于避免中央与地方之间在财政事务上的推诿扯皮现象,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例如在社会保障方面,明确由地方负责具体的实施,而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提供部分资金支持。
- 2. 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
中央财政收入在分税制下相对稳定且占比较高,这使得中央有足够的财力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如在经济衰退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中央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均衡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 3. 促进地方合理发展经济
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会积极优化本地的营商环境,培育新的税源,如发展新兴产业、扶持中小企业等。这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符合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趋势。
(三)缺点
- 1. 税收划分存在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