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绩效管理:包含内容、重要性及挑战解析
一、国税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国税系统在国家财政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而绩效管理则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策略。
1. 稳定税收收入增长
有效的绩效管理能激励税务人员积极执行职责,加强对企业和纳税人的税收征管。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考核与评估,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
2. 提升税务服务质量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下,国税部门需提供优质服务。绩效管理从纳税人满意度、办税效率等方面衡量服务质量。设定限时办结指标并考核,可缩短办税时间,降低纳税成本,提升信任度和满意度。
3. 规范内部管理
国税系统人员众多、职能复杂。绩效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规范性。
二、国税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1. 绩效目标设定
这是绩效管理的基石。需综合考虑税收政策、地区经济和部门职能等因素。
(1) 税收收入目标
根据地区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税收收入计划。如工业发达地区关注制造业税收增长,服务业为主地区侧重服务业税收征收。考虑宏观经济形势,适时调整预期目标。
(2) 征管质量目标
包括税收申报率、税款入库率和税务稽查准确率等指标。申报率反映纳税人依法申报情况;税款入库率体现征管到位程度;税务稽查准确率要求严格检查,避免误判和漏查。
(3) 服务质量目标
以纳税人满意度为核心,设置办税等候时间、咨询热线接听率和投诉处理满意度等指标。如要求办税大厅平均排队等候时间不超过一定时长,优化办税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2. 绩效评估与考核
检验国税工作人员和部门工作成果的重要过程。
(1) 评估主体
包括上级机关、同级机关互评及纳税人评价。上级机关从整体工作部署和政策执行角度评估;同级互评促进协作与竞争;纳税人评价直接反映服务效果。
(2) 评估方法
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依据具体数据,如税收收入完成率;定性评估侧重工作过程和创新举措,如采用新风险管理模式的价值。
3. 绩效反馈与改进
将评估结果告知被评估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提升绩效。
(1) 绩效反馈机制
确保反馈信息及时、准确、全面。通过会议、报告等形式,将评估结果告知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如针对基层税务所的问题,组织会议分析并提出改进方向。
(2) 绩效改进措施
根据反馈结果,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业务能力不足,加强培训;工作流程繁琐,优化再造,如简化流程、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等,提升服务。
三、国税绩效管理的实施现状与挑战
1. 实施现状
(1) 信息化建设助力绩效管理
信息技术发展使国税系统建立绩效管理平台,实时采集、统计和分析数据,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如工作人员可随时查看绩效指标,上级机关迅速获取信息,及时调整。
(2)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不同地区国税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绩效管理创新模式。引入平衡计分卡等工具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协作,纳入地方绩效考核框架,获得更多资源和支持。
2. 面临的挑战
(1)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如何确保指标全面反映工作各方面,又不过于繁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指标过多过细增加负担,指标过于简单不能准确衡量质量。
(2) 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知与接受程度
部分税务人员对绩效管理存在误解,认为只是考核手段,影响参与积极性。如基层工作人员抵触新指标推行,阻碍工作开展。
(3) 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
宏观经济波动、税收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给绩效管理带来压力。如经济结构转型期间,国税部门需扶持新兴产业,在保证收入稳定的同时,对绩效管理灵活性和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
四、优化国税绩效管理的建议
1. 完善绩效指标体系
(1) 开展深入调研
深入基层、企业和纳税人调研,了解需求和痛点。如与企业财务人员交流,了解纳税申报困难,结合国内外经验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2) 动态调整指标
根据外部环境和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指标。如国家出台新优惠政策,相应调整目标和重点,确保指标适应工作需要。
2. 加强人员培训与沟通
(1) 绩效管理培训
组织国税工作人员培训,深入理解绩效管理目的、意义、流程和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目标设定原则、评估方法运用及反馈结果改进等,提高认识和操作能力。
(2) 加强双向沟通
建立畅通沟通渠道,鼓励工作人员反馈问题和建议。上级机关及时回应,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立即免费体验国税绩效管理优化方案,助力您的国税工作更上一层楼!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