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核算探析与实操手册
HTML_PLACEHOLDER_0
**工程项目管理的核算方法全解析**
**一、引言**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核算方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简单的计算,更是决定项目是否顺畅进行、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以及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运用有效的核算方法,能够帮助项目经理精准掌握项目的财务状况,从而作出明智的决策,提升项目的整体效益。
**二、工程项目管理核算的基本概念**
**(一)工程项目成本的构成要素**
1. **直接成本**
- **人工成本**:包括参与项目建设的各类人员的薪资、奖金及福利等费用。如建筑工人的日薪、工程师的月薪等。这些费用与员工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及工作量紧密相关。
- **材料成本**:工程项目所需的各类原材料费用,如建筑项目中的水泥、钢材、木材等。材料成本受市场价格波动、采购数量及运输距离等因素影响。
- **设备成本**:若项目需使用特定机械设备,如起重机、挖掘机等的租赁费用或购置费用的分摊即属此类。设备的使用年限及维修保养状况亦会影响该部分成本。
2. **间接成本**
- **管理费用**:涵盖项目管理团队的办公费、差旅费、通讯费等。这些费用虽不直接用于项目建设,但对项目的组织与协调至关重要。
- **水电费**:项目现场施工过程中消耗的水电等能源费用。不同施工工艺及设备使用情况会导致水电费的差异。
- **临时设施费用**:为项目建设搭建的临时办公室、仓库、宿舍等设施的建造与拆除费用。
**(二)工程项目收入的来源**
1. **合同收入**:这是工程项目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通常依据与业主签订的合同约定,根据项目的进度、交付成果等获取相应报酬。如软件开发项目中,完成规定功能的开发后,即可获得相应阶段的款项。
2. **其他收入**:可能包括项目过程中的某些额外收益,如剩余材料的变卖收入、因优化设计而获得的奖励金等。然而,这类收入相较于合同收入通常较小。
**三、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核算方法**
**(一)完全成本法**
1. **原理**
完全成本法将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均计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在工程项目中,则是将项目从筹备至交付过程中的所有费用,不论直接还是间接,全部纳入核算范围。如建筑项目,不仅计算直接的人工、材料和设备成本,还将项目管理团队的办公费、水电费等间接成本分摊到项目总成本中。如此可全面反映项目的成本消耗情况。
2. **优点**
- 成本核算全面:能完整呈现项目的实际成本支出,有助于企业全面掌握项目的财务状况。对长期或复杂项目而言,可避免因忽略某些间接成本而导致成本估算不足。
- 有利于定价决策:考虑到所有成本因素,在确定项目报价时,可确保价格能覆盖所有成本并实现一定利润目标。如在工程招投标中,基于完全成本法核算出的成本再加上合理利润率,便能制定出有竞争力且能盈利的报价。
3. **缺点**
- 成本分配复杂:间接成本的分配需采用一定标准,如按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但这些标准可能不够准确,导致成本扭曲。如大型工程中单纯按人工工时分配间接成本,可能使某子项目承担过多或过少的间接成本,影响对该子项目成本效益的准确判断。
- 不利于短期决策:由于包含固定成本的分摊,进行短期决策时(如是否接受低价项目订单),可能因考虑固定成本的分摊而作出错误决策。因在短期内,固定成本通常是已发生的沉没成本,不应影响短期项目的决策。
**(二)变动成本法**
1. **原理**
变动成本法仅将项目中的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将固定成本视作期间成本,在当期全额扣除,不计入产品成本。在工程项目中,变动成本主要是指随项目工程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如道路修建项目中,道路里程数增加,所需水泥、砂石等材料成本(变动成本)随之增加,而项目管理人员的固定工资(固定成本)则不随道路里程数变化而计入项目成本。
2. **优点**
- 有助于短期决策: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进行短期决策时(如决定是否追加项目任务或调整项目规模),只需考虑变动成本的变化,更符合短期决策的逻辑。如当有额外小型工程任务机会时,只要该任务的收入能覆盖其变动成本并有贡献毛利,就可考虑接受,而不必考虑固定成本的分摊。
- 成本分析简单:变动成本法下,成本与业务量关系更直观,便于进行成本-产量-利润分析。通过分析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等指标,可更好地把握项目的盈利能力。如能轻易计算出每个单位工程量的变动成本,便能确定项目的保本点工程量。
3. **缺点**
- 成本信息不完全:未将固定成本计入项目成本,不能全面反映项目成本情况。对长期项目或从企业整体角度看,可能低估项目总成本,不利于全面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 不符合传统财务报告要求:传统财务报告要求按完全成本法编制成本报表,故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数据不能直接用于对外财务报告,需进行调整转换,增加财务工作复杂性。
**(三)作业成本法**
1. **原理**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并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全部作业,将耗用资源成本准确计入作业,再选取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中。在工程项目中,作业可为具体的施工工序,如打地基、砌墙、安装管道等。先确定各作业消耗的资源(如人工、材料、设备等),再根据作业的成本动因(如作业复杂程度、作业时间等)将作业成本分配至各个工程项目或项目的各部分。如建筑项目中,混凝土浇筑作业的成本包括混凝土本身材料成本、搅拌设备使用成本、操作人员人工成本等,这些成本根据混凝土浇筑体积(成本动因)分配至整个建筑项目。
2. **优点**
- 成本核算精确:能更准确追溯成本发生源头,克服传统成本法中间接成本分配不准确的问题。通过详细分析作业,可清晰了解各项目环节的真实成本,有利于精细化成本管理。如对复杂工程项目,不同区域施工难度不同,作业成本法可根据区域作业特点准确分配成本,而非统一分配标准。
- 有助于流程优化:通过作业分析,可识别出哪些作业为增值作业,哪些为非增值作业。从而采取措施减少非增值作业,优化项目流程,提高项目效率和效益。如发现某施工工序搬运作业成本过高且不增值,可通过优化施工现场布局减少搬运距离,降低成本。
3. **缺点**
- 实施成本高:需对项目作业进行详细划分和分析,收集处理大量数据,确定合适成本动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要求高。因此,实施作业成本法需投入较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 成本分配主观性:尽管作业成本法试图通过成本动因客观分配成本,但在确定成本动因及作业成本分配比例时仍具主观性。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判断。

全部评论